国际汇率制度格局
国际汇率制度格局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从汇改时的1美元兑8.1元人民币升值到2011年末的1美元兑6.3元人民币,汇率弹性和灵活性不断增加,但受多方面因素制约,目前我国的汇率制度***干预成分仍然较多,汇率形成机制仍较为复杂。
一、国际货币基本组织对现行汇率制度的划分
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各国可以自行安排其汇率制度,从而形成多种汇率制度并存的格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划分,按照汇率弹性由小到大的顺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汇率制度。
1. 固定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度是指***或地区将本币与一种特定的外币或一篮子外币严格固定地挂钩的汇率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汇率波动幅度较小,有利于稳定国际贸易和投资。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一种典型的固定汇率制度。
2. 可调节固定汇率制度
可调节固定汇率制度是指***或地区将本币与一种特定的外币或一篮子外币挂钩,并允许根据一定的调节机制进行一定范围内的汇率调整。这种制度在固定汇率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定的灵活性,使***能够更好地应对外部经济冲击。
3. 浮动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度是指***或地区将本币的汇率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不进行干预或仅进行有限干预。这种制度下,汇率波动较大,可以反映经济基本面和市场预期,但也容易导致汇率波动过大。
二、国际金融史上的三种汇率制度
国际金融史上曾经出现过三种不同的汇率制度,分别是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
1. 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是一种汇率制度,其中货币的价值与一定数量的黄金相对应。在金本位制下,国际支付采用黄金结算,汇率是固定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2. 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种固定汇率制度,允许***将货币与美元挂钩,并将美元与黄金挂钩。这一体系在二战后确立,为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基础,但由于美元的超发和国际支付差额的累积,最终导致了该体系的瓦解。
3. 牙买加体系
牙买加体系的确立标志着国际货币体系脱离黄金等硬通货的支撑,逐步转向以美元为主导的信用货币体系。在该体系下,国际汇率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汇率波动较大,对国际贸易和投资产生了直接影响。
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角色转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从固定汇率制度体系的指导者转变为浮动汇率制度的监管者,并通过协商与合作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保证汇率安排有序进行和稳定的汇率市场形成。这一转变体现了国际经济格局和汇率制度的变化。
国际汇率制度格局的变化不仅反映了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也对国际贸易和投资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有助于促进国际合作和经济发展。同时,我国在汇率市场改革中需综合考虑国内外因素,积极推动形成更加开放、稳定和公正的国际汇率制度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