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乘数在中级经济基础哪一章
货币乘数在中级经济基础课程的第七章中进行讨论。货币乘数是指在特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经济中各个部门需要持有货币的数量。它是衡量一定时期内经济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的指标。在货币供应量的计算中,货币乘数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对相关内容的详细介绍:
1. 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包括有效需求、经济需求和派生需求。有效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个体为了购买商品和服务而愿意持有货币的需求。经济需求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各个部门需要持有货币以支付出售商品和服务的成本。派生需求是指由于其他部门的货币需求而导致的货币需求。
2. 货币需求量
货币需求量是指在特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经济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经济活动水平、价格水平、货币持有成本等。
3. 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
货币乘数是货币供应量的计算指标,其基本公式为:货币乘数=1/(现金比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其中,现金比率是商业银行持有的现金与存款的比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是商业银行根据监管要求额外储备的存款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商业银行根据法律规定必须储备的存款比率。
4. 货币供应量的公式
货币供应量可以通过公式M=B×K计算得出。其中,B表示基础货币,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K表示货币乘数,即基础货币的扩张倍数,等于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结构比率之和的倒数。
5. 货币需求与货币需求量的关系
货币需求是主观意愿,而货币需求量是客观需求,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货币供应量的调节是为了满足经济中的合理货币需求量,促进经济的正常运行。通过控制货币乘数等因素,可以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控,以实现货币供应与需求的均衡。
货币乘数作为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在中级经济基础课程的第七章进行了深入讨论。了解货币乘数的公式和计算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货币供应与需求的关系,并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在实践中,合理调控货币供应量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因此,对货币乘数的理解和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 上一篇:肯尼亚1000元等于多少人民币